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深圳完成首例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手术 为心衰患者带来希望

2020-11-26 10:46:06    来源:南方都市报

36岁的王先生在等一颗心脏救命,救他的是一颗人工心脏。今日上午,华南地区首例,由中国完全自主研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成功实施。

王先生今年36岁,4年前,他发现自己活动后会胸闷、气促不适,爬3楼楼梯感到气喘,但休息时可缓解。2年前,王先生的症状加重,发作次数增加。

今年5月18日,王先生在深圳一家医院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王先生左心增大(LVD113mm),主动脉瓣重度返流,二尖瓣重度返流。为了进一步治疗,5月22日,王先生来到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入院诊断为: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重度返流、左心增大、心功能III级。

“患者病情非常严重,已经到了心脏病晚期,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党委书记胡盛寿院士介绍,住院治疗期间,经多学科专家讨论评估,王先生有“左室辅助+外科换瓣术”的手术指征。考虑到王先生目前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经与王先生商量达成一致后,决定为他实施“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人工心脏”亦称心室辅助装置,实际上指的是在人的原有心脏里植入一个“泵”,它能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有节律地收缩,不断泵出血液,重新建立一个循环系统,以供应人体的需要,让“报废”的心室得到休息。同时,一根泵线从腹部延长,连接体外的控制器,给予电力支撑。

7月10日上午,胡盛寿院士带领手术团队,成功为患者开展“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这一高难度手术。手术用时4个多小时,手术团队帮王先生植入了人工心脏,并换上了人工瓣膜,手术非常成功。

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也是心脏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因素之一。据统计,目前中国心衰患者约1000多万人,心脏移植是心衰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

然而,我国心脏供体来源却严重不足,每年约有300-400万心衰患者在等待做心脏移植,而每年心脏移植手术量仅350例左右,许多心衰患者在等待供体过程中就失去生命救治机会。同时,因心脏移植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排斥药物,除了每年要花费3-5万元外,还会导致并发症和不同程度感染等问题。因此,人工心脏已成为国际指南推荐的心衰标准化治疗方式之一。

人工心脏是最复杂、最精密的医疗器械,素有“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之称。王先生身体里的人工心脏是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由胡盛寿院士带领团队研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工心脏”,亦称为“中国心”。

胡盛寿院士介绍,“中国心”具有体积小、生物相容性强、感染风险防控好等优点,该装置厚度只有26毫米,直径50毫米,重量不到180克。

人工心脏在临床上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等待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支持,为心脏衰竭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到合适的供体。二是为急性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替代支持,待心脏功能恢复后撤除,避免心脏移植。三是为不适合心脏移植的心衰患者提供长期替代,支持患者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目前,第三种情况的使用越来越多。”胡盛寿院士说。

目前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已完成了体外测试、动物实验,并成功完成临床试验手术9例。其中,首例患者已经携带人工心脏正常生活25个月。

胡盛寿院士介绍,目前国内进入临床试验的人工心脏装置仅有两个。一个是由中日联合研制的,是国内首先进入临床试验的人工心脏,已经完成临床评估,正在等待批准上市。另一个就是此次手术植入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装置,预计最快将于明年中在国内上市,价格将是现在美国进口人工心脏价格的一半。

“现在人工心脏的三年存活率和心脏移植手术已不相上下,其疗效已经接近或超过三年存活率。” 胡盛寿院士说,未来人工心脏使用的范围会越来越大,甚至会超过心脏移植手术。

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填补了华南地区全磁悬浮人工心脏领域的空白,不仅标志着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成功掌握了“人工心脏”植入术这一世界性高难度手术,将心力衰竭救治能力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也意味着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将为中国上千万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带来重获“心”生的希望。

应用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治疗心衰患者,不仅填补了国内人工心脏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应用人工心脏救治心力衰竭患者的领域迈出了跨时代的扎实一步,更为广大晚期心力衰竭患者重获新生带来了希望。

关键词: 全磁悬浮人工心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