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墨子号”发射快三年了 量子通信到底是不是伪科学?

2020-12-11 13:41:27    来源:科技日报

“墨子号”发射快三年了,到底有什么新发现?量子通信和公众有什么关联,到底是不是伪科学?10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有很多话要说。

“墨子号”已能满足初步安全通信需求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以来,有什么新的发现?潘建伟说,“墨子号”作为一颗科学实验卫星,主要两个目的,一个是实用型的,为了实现超远距离星地之间的量子保密通信,同时也有个基础科学的研究目标,要对爱因斯坦所提出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开展严格意义下的验证。

潘建伟透露,“墨子号”发出以后,性能指标远超预期,原本计划两年内完成的科学试验任务,在两三个月之内就完成了,所以有很多的时间对性能做一些改进,目前有比较大的进展。同时,“墨子号”已经把星地之间密钥的成码量提高了40倍,现在嘀嗒一秒钟,大概能够传送40万个密钥,已经能够满足一些初步的安全通信需求。

潘建伟说,“墨子号”还做了一个比较有趣的实验。因为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目前还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针对有人提出的检验协调模型。“墨子号”做了实验,表明有些理论方案本身是不正确的,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进展。

潘建伟说,希望能够尽早把量子通信推向实用化,未来能够研制一颗中高轨的卫星,让它能够24小时全天候工作,以弥补“墨子号”只能在晚上工作的遗憾,确保在更长时间里产生密钥。

对量子通信有疑虑是因为不了解

这些年来,针对量子通信的质疑几乎从未中断过,甚至有人认为量子通信就是“伪科学”。对此,潘建伟进行了回应,他说,公众对量子通信技术有疑问,主要是因为量子力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很大不同,哪怕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于量子通信的先进理论都未必能很好地理解。所以公众才会对量子通信的科学性产生怀疑,担心这项技术不成熟。

潘建伟进一步解释说,创新成果从产生到广泛应用,通常会经过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公众接触到一个全新领域的东西,最开始的反应通常是:不靠谱。比如最早的照相机,大家觉得魂魄被吸到相机里面去了,都不太敢用。所以早期的量子通信,有人认为是伪科学,当它发展比较成熟之后,又觉得这个技术还没有广泛应用,有疑虑。“现在我们确实有很多创新性的成果已经走在世界前沿,我们应该有自信。”

不过,潘建伟也表示,目前,量子通信正处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转换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大量的科普工作。“当量子通信被广泛应用后,大家觉得没什么稀奇了,创新过程也就完成了。”

至于量子通信的作用,潘建伟说,信息安全对国家、对个人都非常重要,小到银行账户的密码保护,大到无人驾驶的远程控制,量子通信在原理上可以提供一种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手段,在未来将大幅度提升信息安全水平。

前沿科技需要国家顶层设计

潘建伟表示,我国目前在量子信息领域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甚至在部分方向上还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也不能太乐观,有些优势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强烈冲击。跟传统的国际科技强国相比,我国以往的科研组织模式以短期的科研项目为主,所以在满足国家战略紧迫需求,以及在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和支持强度上还是有所不足,企业对于前沿科技的投入热情,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中国要做好科技创新,需要党和国家高瞻远瞩,进行整体性布局。

潘建伟说,自己从事的量子信息科学,已经进入到一个深化和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各项关键技术的攻关,希望国家在这一领域部署重大科技项目,构建国家实验室。

去年,在全国政协的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潘建伟曾经作了一个“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发言。考虑到目前欧盟、美国、英国这些发达国家在量子信息科技领域的国家战略都已经启动了,国际竞争非常激烈,潘建伟建议:我国应尽快实质性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以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同时,依托相关领域最具优势的创新单元,开展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并具体负责相关重大科研任务的统筹部署和实施。

关键词: 量子通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