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环球观点:太空行走历史中的特殊瞬间

2022-09-05 08:29:45    来源:科技日报

我国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引起了广泛热议。航天员“行走”于宇宙空间,总是能让人心潮澎湃。然而事实上,从1965年至今,人类已经完成了400余次太空行走,无数宇航员都为了探索宇宙,迈出了自己勇敢的步伐。


【资料图】

在这悠久的太空行走历史中,总有那么几次特殊的经历,值得回忆。

1965年:

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穿着白色宇航服,第一次离开飞船密封舱,系着安全绳在离飞船5.3米处活动了10分钟左右,成为了人类历史上首位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出舱后的列昂诺夫开始在太空中欢腾起来,他翻了几个跟头,又移动了几件飞船外部的物体,并冲着摄像机摆出了各种造型。

不过后来,列昂诺夫的航天服因气压差问题出现膨胀,让他险些无法返回舱内。幸好他果断地调低了生命保障系统的气压,头朝前、拼命旋转身体才安全返回。

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太空行走。它揭开了人类探索宇宙史上新的一页,证明人类不仅可以在飞船内完成太空探索任务,而且可以在飞船舱外活动和工作。这对于未来航天器的安装以及舱外设备故障的排除等都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984年:

首次无系绳“离家出走”

最炫酷的太空行走方式,是宇航员借助载人机动装置,像“阿童木”一样飞行。

1984年2月7日,美国宇航员布鲁斯·麦坎德利斯不系安全带,背负一套价值3000万美元、重111公斤的载人机动装置——“喷气背包”,以每秒10厘米的速度进入太空,飞出了近百米,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无系绳太空行走。

此类装置最早出现在美国“双子星座”飞船上,为手提式,共有3个喷嘴,2个朝后1个朝前。不过该装置并非用于飞来飞去地“耍酷”,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宇航员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返回气闸舱。

麦坎德利斯所用的“背包”昂贵且笨重,因而美国后来又研制了新一代载人机动装置,价值700万美元,体积更小,装有24个喷气设备,可作6个自由度的机动控制,最大速度为每秒3米,工作时间为13分钟。宇航员可通过航天服前面的开关控制喷气,实现各个方向的移动。该装置目前已用于国际空间站的组装、维修和救援。

2001年:

创下单次太空行走最长时间纪录

到目前为止,单次时长最久的舱外作业诞生于美国“发现者”号执行任务期间。2001年3月11日,当时正值国际空间站建造初期,美国宇航员苏珊·赫尔姆斯和吉姆·沃斯在舱外连续作业8小时56分钟,创下了单次太空行走的最长时间纪录。

单次太空行走时长的决定因素,除了任务需求、宇航员耐力之外,最主要是舱外航天服呼吸系统的支持时间。一般来说,舱外航天服携带的氧气就只能供宇航员呼吸八九个小时,算上备份的冗余时间,供宇航员太空行走所用的氧气只能维持6到8个小时。而出舱活动任务往往很复杂,所以才需要进行数次太空行走,来完成一项任务目标。

2008年:

中国人首次完成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探出轨道舱,一手抓住舷梯,一手向镜头致意,完成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成为世界上第354个出舱活动的航天员。这是中国人首次出舱,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后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太空行走主要有3种方式,按照动作可简单分为“爬”“站”“飞”。最常见的方式,是宇航员借助航天器表面的扶手,像攀岩一样爬行。

太空中的翟志刚用两只手交替抓着飞船舱外的扶手,支持身体缓缓移动。而他一只手抓紧扶手,另一只手挥舞五星红旗,也成为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经典画面。 

关键词: 特殊瞬间 太空行走

相关阅读